[19]《中庸解第三》,第626页。
我所谓政权并不指做官,而是政策的决定权,也就是国家的主权。这和西洋中古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的分权有相似之处,但也不完全相同。
政统既然即是道统,帝皇就有责任起用这些士人,士人也有责任自荐於朝廷。他们没有政权不能决定政治,但是他们要维持他们经济的特权,有他们政治的主张。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孔子,主要的是汉代士大夫所奉以为师表的孔子,这是个传说或神话性的孔子,正是这个孔子才真正象征了皇权时代士大夫的表率,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死去的模型。孔子的周游列国,据史记,他曾干七十余君。这一套主张用文字构成理论,对政治发生影响。
有一次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责问耶稣,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?耶稣回问他们: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,是从人间来的?这些人不肯回答。——这是说孔子自认是贵族之后。注释: [1]作者单位:清华大学哲学系。
因此,曹元弼直接引出亲生之膝下,是谓天性。而《孝经》所表达出来的爱、敬,正是政治教化中要注意的最基本的问题。曹氏《孝经郑氏注笺释》序言有云:承阁师张文襄公见商,窃欲以《孝经》会通群经,撰《孝经六艺大道录》一书,以明圣教,挽狂澜,先为《述孝》一篇。[40]是人在生的意义上,便为善。
可以说,解释《孝经》大义,贯穿曹氏一生。[44] 曹元弼所说的圣人,都是指伏羲到孔子的圣人谱系,而这一圣人谱系所共同规定的秩序,都是以爱敬为基础凝聚人群,成亲亲尊尊之道,讲三纲五伦之法。
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,此人心之大可用者。疏文有所不尽,则师黄氏之意而扩充之,兼采史传孝行足裨补经意者,别为《孝经证》。并加疏文云: 圣人百世同道,言禹而尧、舜以上,汤、文以下皆统之。故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,以中国为一人者,非他,顺其性而已。
《春秋》天子之事,谓周天子也。[12]曹元弼,《周易郑氏注笺释》,民国15年(1927)刊,第33页。于是使妇从夫以正其本,君帅臣以统其类。[43]曹元弼,《述孝》,《复礼堂文集》,第670-671页,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。
[3]曹元弼,《吴刻孝经郑氏注序》,《复礼堂文集》,第646页,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。[21]曹元弼,《孝经郑氏注笺释》。
也就是说,历代圣人在立法、作(后来孔子编定的)六经的时候,都是看到了爱、敬的根本性,因而作六经,教导天下万世之爱敬。于是则天明,因地义,顺人性,正夫妇,笃父子,而孝本立矣。
《易》者,人伦之始,爱敬之本也。故曹元弼在《述孝》中说:盖人之性莫不爱亲敬亲,故可导之以爱人敬人。[43] 同时,爱敬之道,可以推至三纲。《春秋》与《孝经》,成为孔子法的最重要的内容。而在父子一伦中,亲、严之情,同样是天生的自然情感。因遍辑经传、周秦汉古籍、各经师注涉《孝经》义者为之笺,而博采魏晋以来《孝经》说之有师法、应礼道者,贯以积思所得疏之。
[11]曹元弼,《复礼堂述学诗序》,民国25年(1936)刊本。孔子志在《春秋》,行在《孝经》。
但是曹元弼加上圣人百世同道六字之后,郑注此意无形中消失了,而曹元弼也因此避免了公天下的条件下、禅让制度之中的君臣大义如何表述的问题。[31]郑玄注,孔颖达疏,《礼记正义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第五册,第584页,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年。
在注解天地之性人为贵时,曹元弼说:圣人者,体天地立人极者也。《原道》论经学起源及列圣相承之事云: 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乱。
谓先儒异义、各有依据者,择其较长一说主之,不必再考,免耗日力。此必古《孝经》家相传旧闻,郑君著之。六经之本皆出《孝经》,而小戴四十九篇,大戴三十六篇,《仪礼》十七篇,皆为《孝经》疏义。郑玄云故作《孝经》以总会之。
养则致其乐,居则致其敬,皆由幼小浸长而自然而然。[29]此是郑君以《周官》为周公致太平之书,确曾实行,故孔子之言,是在《周官》背景中而言。
天地父母能全而生之于始,而不能使各全其生于终。[44]曹元弼,《原道》,《复礼堂文集》,第20页,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。
圣人之创制人伦之法,并非根据一己之心意而加于人之上,圣人本身合于天地,并无一己之心意,是故圣人乃通乎生民之本而顺行之。而《礼记·明堂位》云:有虞氏官五十,夏后氏官百,殷二百,周三百。
曹氏二十八岁所作《吴刻孝经郑氏注序》有云:元弼不敏,治郑氏礼学十余年,夙兴必庄诵《孝经》。曹氏从人伦的角度理解经学,认为经学开端以来的核心特征都在于人伦,开辟了一种理解经学的新角度。[14]皮锡瑞,《孝经郑注疏》,师伏堂丛书光绪乙未刊本。入民国之后,成都龚向农曾辑佚郑注,欲为之疏,及见皮疏之后,乃自毁其稿。
盖亲则必严,有眷恋依慕之诚,自有慎重畏服之意。上述三者,为曹元弼《孝经》学之基本特征,而在其二十八之年已经基本形成。
然孝道百王所同,经直称先王,不指何代,刘炫于《孝经》好难郑,若注以先王专指禹,宜在所怪,而炫无言,疑郑既用旧说,更有足成之语。三、爱与敬:人伦之本 《孝经》之中,极少涉及具体的孝事父母的伦理教条,而多为人伦秩序的具体设计。
性的本义是生,这是曹氏从阮元的解释中得到的启示,而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意义上,生本来就是天地大德的表现。文王之法无求而求,故讥之也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